《黃帝內經》:“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這里的“治”,有醫治,也有治理管理的意思?!爸挝床 笔轻t學最高境界。
艾灸未病先防
那么什么是未病?中醫可以把“未病”分為三個狀態:
首先是“無病”:即身體沒有產生任何問題的正常人,也就是沒有任何疾病的健康狀態。對這種人,艾灸能夠減少,延緩生病的到來,因為人不太可能一輩子不生病。
其次是病而未發:體內已經有病邪潛伏,還沒有爆發出來,也就是說疾病處于潛伏狀態的人。對這種人,艾灸能幫助祛除體內病邪,拆掉身體潛在的定時炸彈。
然后是病而未傳:中醫認為,身體某一器官患病,會影響其他器官并使之生病。對第三種人,艾灸可以預防疾病蔓延,比如肝病,中醫認為“肝可傳脾,當先實脾”,有肝病的人通常只會注意肝,而艾灸治未病的思想告訴我們,這個時候還要健脾,把漏洞止住,預防病邪進一步蔓延。
這三種未病情況,要么對人無害,要么危害較小,不管不問肯定不行,吃藥打針似乎又有點小題大做,而艾灸再合適不過。
相較于古老的中醫,現代醫學有個優點,就是通過大量數據研究,可得出讓人容易理解的結論。雖然數據不代表一切,但還是有參考價值,那么現代醫學對艾灸的研究有什么發現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艾灸對消化系統的影響
民以食為天,生命延續離不開吃,吃的好不好則要取決于消化系統。
現代研究就發現,艾灸的補益作用在消化系統方面主要是通過胃腸活動的變化,促進消化腺分泌的變化等實現的。艾灸對人體內各種分泌腺均有一定的調整作用,如胃液分泌過多者,灸之可抑制對胃液的分泌;而胃液少者,灸之可促使胃液分泌。
包括艾灸對于膽汁、唾液也都有良好的調節作用。
艾灸對循環系統的影響
① 研究發現,艾灸天突、百會穴后,腦血流圖的若干指標均有顯著變化,提示艾灸可以起到擴張腦血管,改善腦血管彈性,增加腦血流量的作用。腦循環的改善可加速患者大腦功能和腦細胞代謝的恢復,可提高記憶,改善睡眠,使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
② 改善微循環,降低血流凝聚日本艾灸研究者在觀察艾灸對健康人血流凝固力影響時發現:艾灸后1~3小時可見血凝固時間有縮短傾向。艾灸足三里可使纖維蛋白原明顯下降。
③ 研究發現,艾灸不僅使施灸部位灼熱溫暖,局部血容擴張,促進血液循環,而且可以改變全身循環系統的情況。
艾灸對免疫力的影響
研究發現,艾灸大椎穴,可以增加白細胞數量,其中以中性粒細胞升高明顯,這意味著艾灸大椎提高了細胞吞噬病邪的能力。
其次,艾灸可使免疫功能低下的小鼠的免疫細胞增加明顯。說明了艾灸有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
當然,現代醫學對艾灸的研究,或許只是錦上添花,畢竟智慧的古人很早就明白了艾灸的根源,知道借助艾灸抵御病邪,甚至驅蟲。適當施灸,增強身體全方位的狀態,使全身機能好轉,促進疾病治愈,灸治促進外科創傷的恢復,也可說明這一點。
艾灸乃是“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精妙之術,很多吃藥打針都解決不了的問題,通過灸療,常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